陕西省委党校杨三省教授承担的1996年度项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演进与逻辑结构》,最终成果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这项成果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完整、统一、科学的思想体系,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探讨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逻辑起点和逻辑结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60年代初的“猫论”和70年代中期的“全面整顿”。该项成果认为,作为马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论述,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及其思想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起点。20世纪60年代初,邓小平基于对“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左”倾实践的深刻反思,明确表示支持包产到户这一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提出用生产力标准和群众意愿标准来选择生产关系的主张,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萌芽的出现,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最初起点。70年代中期,为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全面整顿”,进一步酝酿了邓小平理论的雏形,成为邓小平理论历史起点的根本性标志。
二、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所谓逻辑起点,是指理论胚芽时期即包含着的贯穿整个体系中的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它既是理论的出发点、着眼点,又是理论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本成果认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分析探索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必须从它的历史起点入手,即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既然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60年代初的支持包产到户、70年代中期的“全面整顿”,那么,其逻辑起点也必然蕴含其中。该成果认为,60年代初,邓小平支持农业生产责任制,表明邓小平主张以生产力标准和群众意愿选择适当的生产关系,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力。至于70年代中期“全面整顿”的理论与实践,其根本目标和直接指向均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可见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三、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哲学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个主要层面。1、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主要内容的哲学基础。它在邓小平理论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邓小平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内容本身的阐述;二是邓小平所有的理论和观点中,自始至终渗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立场和方法。邓小平正是坚持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2、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拨乱反正。该成果认为,邓小平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探索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对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作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拨乱反正,澄清了许多非科学的思想和观点。3、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成果认为,如何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最突出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各个方面,既全面、系统,又具体、深刻。诸如众所周知的“中国特色”论、“初级阶段”说、“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与二次革命、市场经济与体制模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党的建设、“一国两制”设计、外交政策、国防建设等等。
该项成果获1997年北方15省18家出版社优秀哲学社科图书奖。